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
发布时间:2014-09-28 12:42:55 作者:黄丽娜 发布者:zquerykexue 浏览次数:1964  类别:我的备课  
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黄山镇 >> 黄山镇科学备课组


/editor/attached/file/20140928/20140928124229782978.doc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  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 方 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2  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教学目标:

1. 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学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知道动物和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

教学重点: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我们"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要总结前5课的学习内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探究内容:

1.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列出动物的相同点和植物的相同点。

把第23课的记录加以对照,填好表。

板书:动物、植物的相同点: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
都能生长、死亡。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都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

2)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

板书: 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

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提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

2. 建立"生物"的概念。

1) 向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点。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

3)讨论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火是生物吗?"

"计算机是生物吗?"

师:"生物与非生物是有明显差别的,我们能区分它们吗?"

3. 讨论"我们是什么"

1)学生进行讨论。

2)汇报结论: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认识、关心科技的发展,接受新产品、新事物。

2、时时处处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知道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材料 

老师准备:玻璃管、塑料瓶、蜡烛、火柴、木块、漏斗、烧杯(玻璃杯)等。

学生生准备:可以不同于老师的材料,开放性的搜集。

重点难点  从“玩”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讨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活动不要统一化,要及时引导、适时点拨。

活动过程 

(课前)自由寻找身边的科学现象,找一些简单的材料,观察、思考材料里面的科学,以及用材料所做的游戏或实验的科学。鼓励学生拓展想象空间。搜集一些科技新产品的资料(图片、录像、模型)。

1、科学是什么?

一是“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

二是“看谁能吹灭蜡烛”。

三是“用两根吸管能吸到饮料吗?”

这三个实验要重视在“玩”中引趣、“玩”中体验、“玩”中悟理。

树立树立开放的教学观,放手让学生做丰富多彩的活动。

1、提出问题: ①坐在凳子上的同学为什么站不起来? ②为什么漏斗的大口对准蜡烛,蜡烛不容易灭? ③两根吸管吸不到饮料,问题的关键在哪?   

2、研究结论(也可不作结论)

拓展材料 

1、介绍:克隆羊、无土栽培、宇航员在太空的行走、磁悬浮列车等。

  

4、怎样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 能从身边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 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 、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教学导入:

谈话:课前布置同学们观察, 认识周围的一些物体,并收集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今天你们带来了那些物体?你能简单的说一说他们吗?

探究过程:

活动一: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你们怎么辨认他们?

说出身边常见物体的特点和辨认方法。

谈话: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我们身边常见的文具,水果等物体,能说一说他们是什么?有什么特征?你们是怎么认识它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介绍自己手中的各种球的大小,颜色,花纹等特点;各种水果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特点;常用的铅笔,直尺,橡皮等学习用品的特点。

教师总结。

通过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出我们周围常见的一些物体的特征和认识这些物体的一些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认识物体特征的方法?

交流,研讨物体的方法。                                                           

学生说出物体的特点,交流辨认物体特点的方法,认识到各种感官所起的不同作用。如:有的用眼睛看到不同球的大小颜色花纹;有的用鼻子闻苹果,白醋的气味不同。有的用舌头尝出果汁 牛奶 矿泉水不同味道;有的用手感觉出物体的软硬,冷热不同……                                                

通过表达与交流,认识辨认物体的方法。

用眼睛看:可以识别物体的大小 形态 颜色和方位。

用鼻子闻:可以识别物体的气味。

用舌尝:可以识别物体的味道,如甜 酸 苦 辣 咸 并能区别味道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以及味道的浓度。

用手摸:可以识别物体的冷热,大小,形状,光滑与粗糙。

教师小结:眼睛 耳朵 鼻子 舌头 都是人的感觉器官。人的感官能帮助人们分辨不同特征。在用感官认识物体时,眼按照一定顺序进行。

3 室外分辨周围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师与各小组同学开开心心进行室外观察 记录 区分植物不同与相同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注意安全,并及时给予指导,提醒学生做好记录。

记录表

不同地方

向日葵

柳树

松树

 

叶子大小

 

 

 

 

叶子形状

 

 

 

 

叶子气味

 

 

 

 

扩展活动

通过课件示展图片;用听诊器 显微镜观察细胞 用望眼镜观察星空。

给文具分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一定的标准给文具分类。

2、了解分类在生活中的应。

3、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选择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   

学会确定分类的标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我们对学校周围的文具店进行了调查,同学们收集了好多的相关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你们的调查情况。

2、通过课前的调查,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具体说一说?

(比如说所有铅笔放在一起,不同花色的文具盒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笔袋和文具盒靠得很近。等)

二、给文具分类

1、自由分类

师:下面请各小组对带来的文具进行分类,看看能用几种方法,哪个小组分类的方法****。

(学生动手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2、汇报交流

(按新旧来分类。按笔芯的颜色分类,如红芯的一类,蓝芯的一类,黑芯的一类。按笔油剩的多少来分类。按笔的质量来分类。按一次性的和非一次性的来分类。按塑料的和金属的来分类。)

3、方法梳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种的分法,数没数具体有多少种?
师:分出的结果一样吗?

师:每一种分法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

(因为不是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分的。)

师:那你认为分类时首先应该做什么?

(首先要知道自己想根据什么来分类)

(板书:确定标准)

4.总结提升

师:刚才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给文具进行了分类,谁能说一说分类有什么好处?

(容易找到,节省时间。如果买东西的人多,商店老板可以很快找到顾客要买的东西,提高效率,能挣更多的钱。美观好看。分类也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科学与生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分类?

(如:垃圾分类,有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之分,有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之分,有固体垃圾、气体垃圾和液体垃圾之分)

四、拓展活动

师:生活中的分类简直太多了。假如生活中没有分类,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6 哪杯水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意识到人们在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科技知识和发明创造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

3、认识各种问堆积;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做简单记录。

二、教学准备:温度计、杯子、筷子、扇子、秒表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难点: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

(二)学习新课:

1、感官判断水温的高低。教师出示两杯水,提出问题:“哪杯水更热?”

学生根基自己已有经验,运用感官来进行判断。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到底哪杯水更热呢?”

学生阅读资料卡,或观看投影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温度以及温度计的相关知识。

1)温度的认识。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来表示。

2)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2、测量水的温度。在初步学会测量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刚才的测量结果。教师适时地通过温度计投影,结合释放使学生认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熟练掌握温度的读、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进行一些读写训练。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个空杯子,提出问题:“利用它们,你能测量出几个不同的温度?”

学生经过讨论,实验。

3、哪杯水更热?在学习了正确的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之后,学生再一次进行测量活动,这次测量还是刚上课时用感官判断的两杯水,教师要及时提示学生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并提醒学生做好测量记录。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判断出哪杯水更热。

4、比较哪杯水温度更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水的温度降得快?”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并采用各种方式降低水的温度。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学生汇报交流。在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提问:“怎么知道哪杯水温度更低呢?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使用温度计测量后再进行比较。学生自己控制时间,然后学生开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进行指导。测量结束时组织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测量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

5、自由活动: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你会使用温度计吗?你想测量哪些物体的温度?”

给学生一个充足的自由空间,由学生自由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以使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温度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认识,为今后正确使用温度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打好基础。活动结束,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或让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索活动进行评价。在教科书中规定的表格中标出表示自己探究水平的级别,进行评星活动。如果认为自己本课测量活动认真、正确,可以标三星;如果认为自己本课测量记录及时、准确,也可以标三星;如果认为收获丰富的话同样可以标三星。

6、拓展活动:教师可以先激发学生在课外探究热水温度变化的欲望。教师提出:“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让学生根据经验发表意见。

学生任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给予否定或肯定,只是对学生的预测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想出:应对一杯热水进行实际测量。在学生实际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究的发现、体会。

七、板书设计:

7、哪杯水更热温度温度计摄氏度℃

水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温的变化,并作简单的记录;会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

2、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3、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材料   烧杯、温度计、热水、计时器等。

重点难点   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常温下热水降温的规律。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各组猜测烧杯里的热水(80°C)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也可明示于学生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水温的变化,请学生先作出猜想。

探究活动

猜想与设计。

热水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交流猜想的依据。

设计方案,证明自己或同学的猜想。小组交流确定方案。

持续测量一杯水的降温过程,收集数据,验证猜想。

指导学生用数据填充统计图。

实验与猜想辩证。获得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

热水变化的规律: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慢下来,越接近室温时,温度降得越慢。

拓展材料   课后拓展 (选题)

想办法使物体的温度降得快些。

调查生产或生活中加快降温的事例。

哪杯水多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猜想和假设,及时反思,会用多种方法辨别哪杯水多;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或其他量具测量液体,初步学会估测,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2、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如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感官更有效,更准确。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烧杯、锥形瓶、量筒、量杯等。     

2、学生准备:纸杯、茶杯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老师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昨天,我在一家超市想买一瓶矿泉水,商店的服务人员向我推荐了两种品牌的矿泉水,一种是崂山牌矿泉水,一种是雀巢牌矿泉水,价格都是1.5元。我该买哪一种呢?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下。老师边说边把两种矿泉水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研究。

1:我认为应该买崂山牌的,因为崂山牌的矿泉水是没有受到污染。

2:我也认为应该买崂山牌的。我去过崂山,崂山上的水是很清的。

3:我不知道雀巢矿泉水的水质怎么样,如果和崂山矿泉水的水质一样,买哪一种品牌的都可以。

4:如果两者水质一样,我建议老师买水量比较多的一种。  

师:谁来猜一猜哪瓶水多呢?     

生:我想雀巢牌矿泉水多。   

生:我们小组认为崂山牌矿泉水多。      

师:还有哪些可能性?    

生:也有可能两瓶水一样多。     

师:想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生:掂一掂。     

生:看看商标上的数字。     

生:也可以通过观察瓶子的形状,确定哪瓶水多。    

……      

2、教学新课      

1)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难题,同学们再来看,这里有四杯水,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老师把水染成了红色,分别是1号,2号,3号和4号,1号是水杯,2号是锥形瓶,3号和4号是型号不同的烧杯。同学们猜一猜哪个瓶子里的水****?

生:4号多。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4号瓶的水****,我们把它放在旁边。   

师:现在还剩下3个瓶子,再来猜一猜哪杯子水****?哪杯子水最少?     (学生踊跃举手) 

生:3号****,2号最少。    

生:3号****,1号最少。    

生:1号****,2号最少。    

生:1号****,3号最少。    

师:你为什么这样猜想?     

生:我发现1号水杯水面比较高,3号烧杯水面低。      

师:还有哪些可能性?    

生:2号****,1号最少。    

生:2号****,3号最少。    

生:也有可能一样多。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太一样,下面统计一下,看看同意每一种观点的同学各有多少,注意每位同学只能举一次手。

师:同意1号****的同学请举手。板书:6名。   

同意2号****的同学请举手。板书:13名。      

同意3号****的同学请举手。板书:11名。      

同意一样多的同学请举手。板书:0名。      

有其他想法的同学请举手。板书:0名。      

师:根据统计的结果,同意2号杯子水****。     

2)验证猜想    

师:现在能不能就判定2号杯子的水****。   

生:不能。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要验证一下。    

师:看来,不能根据人数的多少来判断,你们想用什么办法,证    明你们的观点呢?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想出办法来了吗?你想的办法可行吗,需要亲自动 

手试一试。不过在研究过程中,你也许会发现新的方法,也要试一试。

注意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要洒出水来。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每个组

准备了和老师的杯子同样的三个盛有水的杯子。下面小组选择你们喜

欢的方法来研究,除了同学们桌子上的器材外,这里还有部分器材,

如果需要,可以自由选择,注意要轻拿轻放。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发现1号杯子里的水****,3号最少。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实验结果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把三个杯子倒进同一个杯子,用尺子量。     

师:为什么要倒入同一个杯子。      

生:这样标准统一。      

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倒入同样大的三个杯子来测量。      

生:用小杯子来量。      

生:我们用天平比较出了水的多少。      

生:我们是用(学生指着量筒)那个仪器来测定的。      

师:你说的哪个仪器就是量筒。      

还有其他异想天开的方法吗?     

学生沉默     

师:其实老师给同学们还准备了底部有小孔的杯子,可以通过水

流出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哪杯子水多,同学们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

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老师这个办法真奇妙,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生:这种方法确实好!不过还需要手表计时。     

生:不用手表记时也可以,不过要用两个底部有小孔的杯子。 

生:小孔的大小还要一样!   

师:经过同学们这样一补充,这个方法就更科学了。      

3)反思猜想    

师:通过刚才猜测,对照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学科学不能只猜,还要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    

师:有的同学猜错了,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只从杯子中水的高度来猜,所以猜错了。      

生:我只注重了杯子的粗细。     

生:我们看问题不全面。     

……      

师: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去猜呢?      

生:要有根据地去猜。    

……      

  4)认识量筒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种实验方法判断水的多少。你认为

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最科学、最简便、最准确呢?为什么?     

生:用量筒。     

师:刚才有几个组是用量筒来比较的水的多少,谁来说一说你们

是怎样使用量筒的?      

生:把水到进去测量,观察水面的高度。     

师:你们发现量筒上有什么?     

生:刻度、ML     

师:量筒是测定液体体积常用工具,液体体积用毫升作单位,每    一小格是1毫升,用字母“ML”表示,测量液体的体积的仪器还有量杯、带有刻度的烧杯、锥形瓶等(教师出示这三种仪器)。

  5)探究量筒的使用方法      

师:现在各组都用量筒来测一下1号杯中有多少毫升水。     

(学生尝试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结果。    

生:50毫升。    

生:47毫升。    

生:52毫升。    

……      

师:老师给同学们倒入的是同样多的水,为什么会读出不同的结

果呢?     

生:可能洒了些。    

生:可能使用量筒的方法不正确。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到底怎样观察才正确呢?      

教师指三名学生同时上台演示使用的方法,其他同学讨论其观察的科学性,纠正台上同学的错误。

生:向量筒倒水时,不能把水洒在桌面上。   

生:量筒要放在光滑的桌面上。      

生:不能让量筒倾斜。    

生:观察时不能用手拿着量筒。      

生:使用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部相平,使用量筒也要采用这样的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法。    

教师(出示课件)进行小结。     

9  有趣的不倒翁

教学目标

1、能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初步体验解暗箱探究活动的过程;能够运用打开不倒翁的方法研究不倒翁的秘密;能够初步体验到解暗箱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学会制作不倒翁,培养动手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由有些物品不容易倒这些现象,意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有十分密切关系。

3、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知道在从外观上无法找到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解暗箱的探究方法解决。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具:各种不倒翁、相关课件、图片等。

学具:剪刀、彩纸、蛋壳、橡皮泥等。

(二)具体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不倒翁)认识这是什么吗?玩过没有?

生:认识,玩过!(学生兴奋起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有趣的不倒翁。(板书课题)

[本课开始,老师展示可爱的不倒翁,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在上课伊始便进入角色。]

活动一:我们玩一玩不倒翁

师:平时你都怎么玩不倒翁呢?

(学生简单说明)

师:我看到同学们带了各种各样的不倒翁,想玩吗?

生:想!(生激动)

师:好!我们今天就先来玩玩不倒翁。可以交换着玩,我们比比看哪个小组能发现更多问题,开始吧!

(学生开始活动)

师:同学们合作的真不错,哪个小组能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如:我怎么推它,不倒翁都不倒,为什么它不倒呢?我把它倒过来放,结果它一会就正过来了!我们的不倒翁虽然模样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大肚子。)

活动二: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师:同学们在游戏中也发现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科学家们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开始研究的。

提出猜想和假设

师:那为什么不倒翁总是不倒呢?(演示)

(学生根据研究情况猜测。如:我想可能与不倒翁的大肚子有关吧。它都有个小头大肚子。)

师:哦,举起你们的不倒翁,咱们一起来看看不倒翁的样子,都有什么相同吗?

(学生对比着观察不倒翁的外观,认为它的底面都是半球形的。)

师:底面是半球形的就一定不会倒吗?我的杯子盖也是半球形的。(出示)

(学生思考)

探究不倒翁的内部结构

师:看来,不倒翁不倒还有其它的原因,但从外观上我们看不出来,怎么办?

生:把它拆开来看看!(生争着说)

师:想像孙悟空一样,钻进它的大肚子看看有什么秘密?

生:(笑)对!

师:这也是研究问题的一个办法!你们比老师还有想像力,我想,你们这种想像力肯定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

师:好,孙悟空们,快开始咱们的研究吧!

(学生进行试验研究)

师:怎么样?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板书。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像个小小的科学家,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现了这么多秘密!有了仔细观察的本领,你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活动三: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科学道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学生进行文字及图片的交流、说明。如:电话、电灯等。)

师:它们与不倒翁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根据理解总结)

师: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会有更多的发现。

自由活动:制作不倒翁

师:不倒翁好玩吗?

生:(高兴)好玩!

师: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喜欢的不倒翁?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思考补充)1、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2、注意不倒翁的重心  3、上轻下重

师:你们的补充很及时,这证明了你们的思考很深入。好,快开始吧!

(学生活动)

师:大家今天像科学家那样动手动脑,而且合作的很愉快。不仅知道了不倒翁的秘密,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喜欢的不倒翁。

课堂评价: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给自己打几颗星呢?这节课哪位小伙伴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说明,交流评价。)

小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发现。

拓展活动:设计制作会翻跟头的熊猫。

课下,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还可以设计制作一个会翻跟头的熊猫。

课件提示制作方法:制作一个圆柱形园桶,上下两面都是半球形,里面放一个钢珠或玻璃球(钢珠或玻璃球可以在里面自由滚动),然后把熊猫的身体组装好。

10 认识水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学准备:

1、在讲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装着一杯醋、自来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

2、各组一杯海水、自来水、矿泉水、鱼塘水、筷子。

教学过程:

一、找

1、教师指着讲台桌上的7杯液体(焦急状地):糟了,刚才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忘了给不同的杯子做上记号,现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帮老师把当中的一杯水找出来吧!(学生一听是要帮老师找,都非常的乐意,积极性很大。)

2、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各小组讨论分辨的办法。

3、学生分组讨论分辨方法。

4、小组代表上台辨别哪一杯是水。师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想?

5、肯定、鼓励学生能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辨别出了这一杯自来水。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的研究、学习活动非常有用。

二、观察

1、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别水?

2、那么只有正确认识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来。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

3、借助桌子上的这些材料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点呢?

4、在不明白某种物质是否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能不能随便就去尝呢?

5、学生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三、描述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3、你们能否对水的特点归纳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水这样搅起来有泡泡,还有旋涡,又没有固定形状的?

5、学生举例。

6、你们知道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7、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海水、鱼塘里的水、矿泉水、想了解它们吗?

8、老师会分给各组一份这样的一些水,希望每组都能像刚才那样仔细地去观察这三种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尝它们的味道?

9、各组派一名学生领材料。并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新发现。

11、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三种水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它们和自来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吗?

四、总结拓展,畅谈感想。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吗?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11  有趣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具:水槽、乒乓球、石头、测力计。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橡皮泥、饮料瓶、水槽、气球、测力计、钩码等。
 
多媒体课件:湖泊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故事:在森林里,一只饥饿的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走投无路的小兔子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看见河里的小兔子,便大声喊道:“别以为抱着个东西就能游过去!”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

引入《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再现浮沉现象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以猜想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

2、探究浮沉现象

在本环节教学中,师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会怎样。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结果,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木块、乒乓球、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鸡蛋这些物体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为它们轻。可能因为是空心的吧?木块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做实验、交流感受。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水中有一种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板书: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呢?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几种实验材料,测力计、皮筋、尺子、铅块。

介绍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大家看测力计是测量力的仪器。拿起测力计的顶部使它垂直向下,大家看刻度盘上的刻度是由上到下依次增大的,零刻度在最顶端,在刻度盘外有个指针,测量前要检查指针是否调到零刻度,调整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你们的试验方案,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交流实验方案。(在水中,不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

小结:不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板书:)

三、总结拓展

⑴教师引导谈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课件)。生活中都那些地方利用了水的浮力?

(救生圈、船、游泳、还有浮子、淘米等。)

教师总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我们下课后继续研究。

12  改变浮和沉

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2、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橡皮泥7只、鸡蛋11只、食盐6包、塑料小瓶7只、塑料泡沫6只、大螺丝7、土豆7只、潜水艇模型6只、大烧杯12只等                                     

(一)导入新课

游戏:猜手里有什么?

把粉笔、橡皮泥、塑料瓶、鸡蛋依次放入水中,猜会怎样?

(二)主题探究

1、猜鸡蛋是浮是沉,有的浮有的沉。

让学生猜测其原因。

2、鸡蛋可以改变在水中的浮和沉,其他物体也能吗?

1)学生小组讨论改变方法。

2)学生交流。

3、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

4、教师巡回指导并把成功的代表性作品带到讲台。

5、学生交流汇报。

6、分析它们是靠什么改变了浮和沉?

总结出:物体重量、液体、形状、借助于漂浮物。教师板书。

(三)自由活动

1、玩小潜水艇。

2、教师讲述潜水艇历史。

(四)课后拓展探究

煮水饺,为什么开始时水饺沉在水下,熟后都浮上来。

13  水面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水的表面张力的特征,认识到水的表面有张力;理解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用的现象与应用。

教学准备:

小铁环、滴管、硬币、水槽、玻璃杯、荷叶、塑料瓶盖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教师出示小铁圈,请学生平着放入水中,再慢慢提出来,观察小铁环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和手上有什么的感觉。

2、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小铁环上会有一层水膜。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提出问题

3、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

二、探究水的表面张力

(一)、观察水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1、提出问题:大家认为水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讨论汇报)

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试管内的水面及装满水的水杯的水面,是不是与学生的回答一致。

3、再请学生用滴管往荷叶滴水,看看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试管里的水面是凹下去的,杯子里的水面是突出来的,荷叶上的露珠表面是圆的。

(二)、大胆猜想,实验探究

1、请学生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大头针,并猜测放多少曲别针水会溢出来?

2、生猜测:3根、5根、10根……(将预测板书到黑板上)

3、请学生讨论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讨论汇报)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结束,汇报结果,学生的猜测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

6、提出问题:通过以上活动说明水面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7、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结论。

(三)、自由活动:进一步感受水的表面张力

1)往硬币上滴水

1、(出示硬币)提出问题:这枚硬币上可以装水吗?怎么装?能装多少呢?2、生:还能装水,用滴灌往硬币上滴水。能装10滴、20滴……

3、请学生讨论实验应该注意什么?讨论后汇报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结束,汇报结果(学生的猜测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提出问题:在水还没有从硬币上溢出来之前水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6、学生汇报:水的表面是鼓起来的

7、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证明了水的表面有张力。

2)怎样让一枚硬币浮在水上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向硬币上加水,现在大家能不能想办法将这枚硬币放在上面上呢?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请做成功的学生到前面展示操作过程。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突出的实验方法进行表扬及鼓励。

(四)、应用拓展

1)让学生在上一实验的基础上,再想办法让瓶盖停留在水的中央。

2)如有做成功的请到前面展示操作过程,没有就请教师进行演示。(向水杯中不断加水,直到水面鼓起来,瓶盖会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停留在水面的中央。)

3)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查阅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与资料。

14、水往高处走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设计方案

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
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 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
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下面通过实验来观察液体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

二、毛细现象

板书:毛细现象

实验2: 将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并讨论:管内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水面越高。

实验还表明把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在汞中,管内汞面比容器里的汞面低,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汞面越低。

像这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具有大量毛细管的物体,只要液体与该物体浸润,就能把液体吸入物体中。

教师讲解同时展示图片,毛巾吸水、砖块吸水、灯芯吸油,都是这个原因。土壤中有许多毛细管,容易将地下水吸上来,有时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就将地表面的土锄松,以破坏过多的毛细管。毛细现象在生理中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植物与动物的大部分组织,都是以各种各样的细微管道连通起来的。

15  天气与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3、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天气。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有关天气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今天的天气情况怎样,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凭借自己以往描述天气的方法任意进行描述。学生描述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对“今天的天气”进行简单概括,然后引用问题:你喜欢这样的天气吗?为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好能得到两种意见:喜欢与不喜欢。

二、深入探究:

1、欣赏不同天气下拍摄的美丽照片。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美丽天气的录像片断,让学生说一说在这种天气情况下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各种天气的图片向大家进行展示。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可以带着你搜集的相关图片到黑板前面来讲一讲。学生到讲台前边展示图片边向大家讲解,给学生一定的展示自己的时间,尽量多让同学上台展示、讲解。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多,讲解的也非常精彩。老师还有一些录像片断,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下。教师播放录像片断:阴雨蒙蒙、大雪纷纷、瓢泼大雨、阳光明媚等。引导学生再次表达:在这样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汇报,通过交流各种感受,让学生欣赏天气、赞美天气,意识到人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最后,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2、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师:天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大自然。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也体会到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认为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讨论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尽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汇报,从正、反两个方面有根有据地阐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播放录像,内容是在不同天气中人们所从事不同活动的情景:晴天,农民忙收割,学生开运动会;雨天,农民抢收庄稼,行人走路困难,搬动工人忙着搬运物资;雾天,慢慢行驶的汽车、不幸发生的车祸;暴风雨中坍塌的房屋、被冲毁的桥梁等景。

师生共同小结:看来,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板书:密切相关)师:今天的天气预报报告,明、后两天我们这个地区要下雨,听到这个消息,你怎么想?学生自由谈想法。教师继续引导:你觉得哪些人应提前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体会天气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学生交流,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依据。

三、自由活动:

1、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式,自由活动。师:通过以上学习,你想做些什么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心愿。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活动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待学生活动一会儿,教师提出: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天气变化的民间谚语,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好吗?学生交流。师:寒冷的冬天快到了,人们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你也可以画一幅关于天气情况的图画与大家交流。学生上台展示。

2、课堂评价。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很好。你们对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准备和描述感到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请你们自己先做一个恰当的自评。学生评价。学生汇报自评情况,并开展互评活动。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下你准备做些什么活动?学生谈打算。

请同学们利用闲暇时间到大自然中亲身感受一下,体验、欣赏天气的变化,既可以用描写、绘画的方法记录。(目的是引导学生持续进行天气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探究科学的精神。)

 

16  今天的天气

教学目标:                                                                                                                                                                                                                                                                                                                                                                                                                                                                                                                                                                                                                                                            

1.会观察、测量、记录天气数据的方法,会用简单工具观测天气的情况,能利用表格等形式记录观测结果。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会运用天气术语描述一天的天气情况。                                                                                                                                                                                                                                                                                                                                                                                                                                                                                                                                                                                                                                                                                                                                                                                                                                                                                                                                                                                                                                                                                                                                     

3.体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到天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天天气情况的研究,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教学准备:                                                                                                                                                                                                                                                                                                                                                                                                                                                                                                                                                                                                                                                            

生:搜集、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                                                                                                                                                                                                                                                                                                                                                                                                                                                                                                                                                                                                                                        

师:风级歌的课件或图片、天气预报的录像、天气符号的图片或课件、电风扇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课前,同学们有没有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师:同学们观察、记录的真不错。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师:观察天气,还应观测哪些内容?老师将天气的其他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如降水、云量、空气湿度等)。                                                                                                                                                                                                                                                                                                                                                                                                                                                                                                                                                                                                                                                                                                                                                                                                                                                                                                                                                                                                                                                                                                                                                                                                                                                  

2.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与途径。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天气情况呢?小组内同学可以先讨论讨论,也可以进行实践体验,看看能找到多少种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师:同学们知道的方法还真不少。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录像,想想获得天气情况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录像内容中至少有如下方法: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看云识天气,根据月相识天气,根据谚语判断天气,目测风向、风力,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看完录像,教师提问: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师:要想了解天气情况,我们既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也可以用目测的方法来测量,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得知。我们已经知道通过目测获得天气情况。关于目测人们还总结出了许多经验,你知道有哪一些呢?                                                                                                                                                                                                                                                                            

学生汇报。                                                                                                                                                                                                                                                                                                                                                                                                                                                                                                                                                                                                                                                            

师:我们先来看看《风级歌》。利用课件或图片出示风级歌,供学生学习。                                                                                                                                                                                                                                                                                                                                                                                                                                                                                                                                                                                                    

2)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风级歌》。                                                                                                                                                                                                                                                                                                                                                                                                                                                                                                                                                                                                                               

模拟实验:目测风级。                                                                                                                                                                                                                                                                                                                                                                                                                                                                                                                                                                                                                                                  

实验方法:教师利用电风扇和纸屑、盆栽木本植物等物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目测风级,并体验不同风级的风。                                                                                                                                                                                                                                                                                                                                                                                                                                                                                                                                                                                                                                                                                                                                                                                                                                                                                                                                                                                                                                                                                                                                                                                                                                                

实验完毕,教师谈话:其实,目测还可以得知很多天气情况,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观察中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大家课后可以想办法了解并亲自试一试。                                                                                                                                                                                                                                                                                                                                                                                                                                                                                                                                                                                                                                                                                                                                                                                                                      

师:观测完毕,还要实事求是地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才能够进行分析,估测、记录时,用文字是比较麻烦的,你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学生汇报。                                                                                                                                                                                                                                                                                                                                                                                                                                                                                                                                                                                                                                                                                                                                                                                                                                                                                                                           

师:你知道哪些表示天气的符号?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将知道的符号板书的黑板上。师:还有一些天气情况,你准备利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自行设计天气符号。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请看一组天气预报中使用的天气符号。课件出示,也可以用录像、图片等方式出示。                                                                                                                                                                                                                                                                                                                                                                                                                                                                                                                                                                                                                                                                                                                                                                                                                                                                                                                                                                                                                                                                                                                                               

三、总结全课                                                                                                                                                                                                                                                                                                                                                                                                                                                                                                                                                                                                                                                          

师:根据以上的分析与研究,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情况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对汇报的结果再汇总,得出结论。应让学生自行总结出天气情况,可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进行描述。

本课活动评价: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在这节课中,你表现最好的是哪些方面?                                                                                                                                                                                                                                                                                                                                                                                                                                                                                                                                                                                                                                                                         

四、拓展活动:                                                                                                                                                                                                                                                                                                                                                                                                                                                                                                                                                                                                                                                        

师:希望同学们课后按照描述天气情况的内容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看谁记录的认真、仔细。

17 我的雨量器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活动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改良设计出自己的雨量器。

2、理解降雨量的概念,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3、意识到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一种良好的科学习惯。

教学准备:

雨量器、计划表格、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四种天气符号——小雨、中雨、大雨、暴雨让学生进行辨认,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详细描述每种天气情况下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对雨量分级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课件出示符号及天气情景)

二、讨论探究

(一)认识降雨量。

课件创设情景:雨后,一个小朋友想:“雨下得真大呀!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下了多少雨呢?”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想准确的知道下了多少雨必须把所有的雨水收集起来量一量,这种想法虽然是正确的,但一定会因为难以操作而被其他学生否决。

师:其实我们想知道“下了多少雨”其实就是想知道“降雨量”是多少,什么叫“:降雨量”呢?“在一定时间内,从云中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液态水,在无渗透、无蒸发、无流失的情况下聚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该地区该时段的降水量。”

课件继续:小男孩突然发现了屋檐下的一坛子雨水,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坛子里的水深,就知道降雨量了。

让学生说说对他这种做法的意见:1、坛子里的水有一部分来自屋檐上流下来的雨水,会量不准的。2、坛子上下细,中间粗,用这样的容器量雨不合适。3坛子没放平,一边高一边低也会量不准。

师:对于发现的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寻找解决方法:1、选择一种上下一样粗的容器来接雨。2、把容器放到开阔不受碍物影响的地方。3、放得时候使它保持水平。

师:大家觉得他用尺子来量降雨量是不是选对了工具?

生发表见解:不对,应该用量筒量水的体积。对了,量深度应当用长度单位,所以应当用尺子。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适呢?

生发表见解:用毫米,因为这样得出来的数才最准。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大啊,竟然从小男孩的研究方法中发现并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虽然他错误很多,但同学们应该感谢他,正是他的多思好问我们才有了这样一次深入研究学习的机会,其实很多科学发明都是从一个“为什么,怎么办”开始的,大家要学习他这种多提问多思考的好习惯哪!

(二)降雨量的分类

前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情景,这些其实是人们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划分的降雨等级。其实除了这些等级之外,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两个等级。国家所气象部分为了更明确的分清不同的降雨等级,特制定了“降雨量标准”,作为分辨降雨等级的依据。课件出示:

降雨量标准(单位:毫米)

种类

 24小时内降雨量   12小时内降雨量

小雨           小于10.0             小于5.0

中雨           10.024.9           5.014.9

大雨           25.049.9           15.029.9

暴雨           50.099.9            30.069.9

大暴雨         100.0-249.0          70.0139.9

特大暴雨       250.0以上            140.0以上

(三)认识雨量器

其实早在公元1247年,南宋当时州郡均规定用“天池盆”来测降雨量,现在我们把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雨量的仪器称为“雨量器”。“天池盆”是世界最早的雨量器,我国也是发明和使用雨量器最早的国家。我们来认识一下现在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中的雨量器吧。

把雨量器器拆开放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1、最上一节是个筒形漏斗。

2、下节是和上节一样粗的铁筒。

3、最下面是铁架。

师:你觉得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

1、漏斗可以防止雨水溅出来。

2、下节铁筒用来盛雨水。

3、铁架可以使铁筒保持稳固水平。

师:有了这些我们可以测降雨量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我可以用尺子在筒里量出水深。”“这样做太麻烦,我们需要更方便使用的量具。”

师:想一想这种量具应当是什么样的?

生:和量筒一样粗的;有刻度的;刻度是以毫米单位的;透明的等等。

师:大家说得有理有据,看来同学们对雨量器已经很了解了,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雨量器?

(四)设计雨量器

  师:课本上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制作雨量器的方法,你们观察一下,说一说制作一个他这样的雨量器都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你觉得他做的雨量器有缺点吗?

  生:可乐瓶的底部不是像瓶身一样的圆柱形。

  师:那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生:先在瓶内装水,使水位到达瓶身部位,然后把尺子的“0”刻度对齐水面。

  师:你们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生:使用平底的玻璃杯做筒;把可乐的瓶底用蜡填满,就不必每次都提前加水了等等。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奇妙,想不想把自己的奇妙想法变成现实呢?那么就好好来计划一下吧!

雨量器制作计划

我要用的材料和工具:

我设想的制作步骤:

三、交流汇报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

这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这节课我解决了哪些问题?

我对雨量器进行了哪些改进设计?

我还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师:大家课后可以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下研究。下节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带好材米和工具,我们一同做一个自己的雨量器。

18   我的风向仪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创造性的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2、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创造能力。

3、使用自己的风向仪观测风向。

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制作风向仪。

课前准备:

细木条两根,卡纸一张,剪刀,小木块,钉子一枚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进行了天气的观测和记录,但有的同学的观测纪录不够准确。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一些仪器的帮助,那我们的结果就会精确许多。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种气象仪器——风向仪。

2、出示风向仪,说一说:风向仪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发言。

3、说一说,风向仪式怎样测风向的?

学生自由发言

4、讨论:如果让我们来制造一个风向仪,我们要怎样来做?

分组讨论

5、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交流

6、教师简单评价后,指导学生制作风向仪。

学生自由制作,同位可以协作。

7、风向仪做好了,我们把它拿到操场上去测一测风向吧。

学生各自到操场测风向。

8、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仪怎样?有怎样的优缺点?

学生先分组交流,再推荐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发言。

9、教师作简单的指导性总结。

填写好评价卡。

教学反思:

 

 

 19  一周的天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周天气情况有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善于与人合作的积极情感,知道搞科学必须尊重事实。

3、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情况是非常艰苦的,但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活动准备:

观察天气情况的记录表。各种统计表格的投影片或课件,天气预报的录像。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谈话:关于天气情况大家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记录了。你们记录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学生汇报,并展示记录表.给予学生充足的汇报时间。

讲述:像我们这样的记录,如果拿给别人看,别人会有什么感觉?

把我们的记录整理整理,画成表格或其他形式,将这个月的情况记录整理在一张纸上,别人看起来就方便多了.

(针对学生的记录,让学生自己发现记录表的杂乱,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提出整理资料的问题,便于学生在下面的活动中主动探索,有目的的进行活动。)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讨论整理方案。

1、讨论整理资料的方法。

提出问题:该如何整理我们的记录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的方法,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对资料整理方法进行提示、指导,如可以将气温、风力、风向、降水、云量等进行分类,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进行整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创新性地解决处理问题。)

谈话: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们制定了什么样的方案?如何利用你们的方案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学生交流。尽量让学生将他们所讨论的方案都讲出来,要引导学生重点讲清楚本组方案的使用方法及优点.便于学生比较、选择和使用。

小结:同学们的整理方案很丰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借鉴。我们在整理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们整理风向时,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子),整理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出示例子),整理降雨量、云量、风力等可以采取图表式(出示例子),等等。

(教师边讲边出示准备好的各种图表,以加深或规范学生的方案),

例一:风向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风向        日期

西风

西北风

南风

……

例二: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整理。例三:降雨量可采取图表式整理。

教师提示,在制作图表时,一定要在表的上面或下方注明整理的时间和整理人,便于以后查找和使用。

2、学生整理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整理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教师恰当进行评价。

3、学生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教师参与学生的分析。

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后所获得的结论,尽量让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交流,尽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教师将学生整理的天气情况表有针对性的展示于黑板上。

(通过让学生自己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使学生获得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一周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总结一周的天气情况。

小结:大家对一周的天气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讲解。你们发现一周的天气情况在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讨论、思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提问:谁愿意象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那样,把上一周的天气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总结汇报?

学生结合自制图表到讲台前进行交流。

小结:我们再看看本周天气预报是怎样的?

播放一周的天气情况录像。

(模仿气象员进行天气预报,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恰当描述综合现象的能力。待学生描述之后再播放录像,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进行自我评价。)

提问:我们将一周的天气情况做这样的整理有什么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

讲述:同学们说的对.整理前一段时间的天气资料,既帮助我们记录、分析本阶段的天气情况,又可以根据这些资料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帮助人们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所以,整理天气资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自由活动:

谈话:根据我们对天气的研究,我们能不能象科学家那样预测天气呢?(学生回答)要预测天气情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把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同一时期的天气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才能作出初步的猜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同学们就先来预测一下:下一周的天气情况会是怎样的?我校要在11月份举行冬季越野赛,希望同学们能预测出11月份的天气情况,通知学校做好准备。

学生预测,教师让学生自主发言,尽量不否定学生的预测。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活动评价,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评价主题:

1、认为哪个小组的整理资料的方法合理?为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吗?不满意的有那些方面?

3、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四)拓展活动:

讲述:今天,我们只是将一周的天气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实际上同学们已经坚持观察记录了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希望同学们继续坚持,同时每个周或每个月做一次表格形式的统计,相信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20  空气在哪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体会探究空气无处不在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并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能正确地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导、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学知识:通过寻找空气,并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粉笔、砖块、风车、试剂瓶、塑料瓶、塑料袋、脸盆、气球、水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我们大家离不了。

2、配乐朗诵。(录音):"如果没有你,风车怎能轻盈地转动,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让学生猜猜诗中的你是谁?

3、讨论:虽然到处都有你,却为何找不到你的足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随机揭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4、谈话:虽然到处都有空气,可我们却看不到它。要想认识空气,首先要做什么事?(寻找空气)

二、 学习新课:

1、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猜一猜。(板书:空气在哪里)

()桌上的材料中哪一些存在着空气?

()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存在?

()大自然中呢?

(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师随机板书,猜一猜:粉笔、瓶中、教室里、砖块……)

3、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4、讨论并汇报: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5、谈话: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存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风车的转动也能感受到周围空气的存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分成看到、摸到、听到、感受到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汇报。并板书范例如下有助于学生学会记录:

粉笔      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     粉笔中有空气)

7、实验: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时注意与预测的现象比较是否相符合,以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特别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边汇报边演示,以便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10、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了空气无处不在。(板书:空气无处不在)

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 课外延伸:

1、"风车有了空气就能轻盈地转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瓶口直立放入水中没有气泡冒出"你认为这是为什么?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3、诗中的"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你又如何去探究这里面的奥秘呢

21  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知识。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精神和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1)蜡烛、火柴、水槽、玻璃杯、玻璃片、水(红水)、彩笔等等。

2)空气成分的投影片、图片。

1.演示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蜡烛、玻璃杯、红色的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情景激趣

1)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空气是什么样?"

2)活动:看着空气,提出新的问题"它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成的"(教师记下同学提出的问题)

(二)   学习新课

1、看问题:关于空气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有“空气是否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它是由几种气体组成的”等等。

2、全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成的)

实验二

1)提出问题:学生在实验一的分析中又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猜想。“杯中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等。

2)观察实验:学生将玻璃杯托出水面,放好,点燃火柴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记录现象:将发生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中。

4)讨论:这个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2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一、教学目标

1.考察当地空气污染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向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学生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净化空气、保护空气的建议。

3.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的方法,知道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二、活动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方法一

提问

1.空气是有哪些气体组成的?氧气占多少?氮气占多少?其他气体占多少?

2.空气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   探究活动

1.复习回顾空气成分的组成,结合实际让学生说说生命与生命的关系.

2.提出假设,让学生猜想:假如空气中混入了很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3.我们知道清洁的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因此,每个人都有保护空气不受污染的责任,每个人都要关心周围的空气是否受了污染,为此,我们应该对咱们这个地区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进行实地考察

4.学生调查我们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

1)交代调查要求、注意事项

2)让学生准备好笔、记录表,到室外调查,并做好记录

3)调查时还结合当地情况,调查当地附近有无工厂排出废气,排放时间长,一天排放多少次;农田里、花园里使用了哪些杀虫剂。喷洒面积是多少,时间有多长;居室内,有哪些家用电器,每天工作时间多长,会造成什么污染。

5.第二课时交流回报调查情况。教师可适时展示课件,以引起学生共鸣,加深学生的认识。

6.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空气污染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三)自由活动

1.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空气污染危害很大,必须设法防治。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2.向学生进行保护空气的教育

(四)拓展活动

课后调查人类的那些活动影响了空气的质量,并做好记录

点评教师:
  • 点评教师:王善敏科
    点评时间:2014/10/24 9:57:52
    点评指数:
    点评内容:

    /editor/attached/file/20140928/20140928124229782978.doc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 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 方 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2 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教学目标:

    1. 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学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知道动物和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

    教学重点: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我们"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要总结前5课的学习内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探究内容:

    1.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列出动物的相同点和植物的相同点。

    把第23课的记录加以对照,填好表。

    板书:动物、植物的相同点: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
    都能生长、死亡。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都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

    2)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

    板书: 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

    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提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

    2. 建立"生物"的概念。

    1) 向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点。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

    3)讨论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火是生物吗?"

    "计算机是生物吗?"

    师:"生物与非生物是有明显差别的,我们能区分它们吗?"

    3. 讨论"我们是什么"

    1)学生进行讨论。

    2)汇报结论: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

    3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认识、关心科技的发展,接受新产品、新事物。

    2、时时处处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知道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材料

    老师准备:玻璃管、塑料瓶、蜡烛、火柴、木块、漏斗、烧杯(玻璃杯)等。

    学生生准备:可以不同于老师的材料,开放性的搜集。

    重点难点 从“玩”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讨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活动不要统一化,要及时引导、适时点拨。

    活动过程

    (课前)自由寻找身边的科学现象,找一些简单的材料,观察、思考材料里面的科学,以及用材料所做的游戏或实验的科学。鼓励学生拓展想象空间。搜集一些科技新产品的资料(图片、录像、模型)。

    1、科学是什么?

    一是“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

    二是“看谁能吹灭蜡烛”。

    三是“用两根吸管能吸到饮料吗?”

    这三个实验要重视在“玩”中引趣、“玩”中体验、“玩”中悟理。

    树立树立开放的教学观,放手让学生做丰富多彩的活动。

    1、提出问题: ①坐在凳子上的同学为什么站不起来? ②为什么漏斗的大口对准蜡烛,蜡烛不容易灭? ③两根吸管吸不到饮料,问题的关键在哪?

    2、研究结论(也可不作结论)

    拓展材料

    1、介绍:克隆羊、无土栽培、宇航员在太空的行走、磁悬浮列车等。

    4、怎样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 能从身边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 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 、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教学导入:

    谈话:课前布置同学们观察, 认识周围的一些物体,并收集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今天你们带来了那些物体?你能简单的说一说他们吗?

    探究过程:

    活动一: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你们怎么辨认他们?

    说出身边常见物体的特点和辨认方法。

    谈话: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我们身边常见的文具,水果等物体,能说一说他们是什么?有什么特征?你们是怎么认识它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介绍自己手中的各种球的大小,颜色,花纹等特点;各种水果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特点;常用的铅笔,直尺,橡皮等学习用品的特点。

    教师总结。

    通过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出我们周围常见的一些物体的特征和认识这些物体的一些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认识物体特征的方法?

    交流,研讨物体的方法。

    学生说出物体的特点,交流辨认物体特点的方法,认识到各种感官所起的不同作用。如:有的用眼睛看到不同球的大小颜色花纹;有的用鼻子闻苹果,白醋的气味不同。有的用舌头尝出果汁 牛奶 矿泉水不同味道;有的用手感觉出物体的软硬,冷热不同……

    通过表达与交流,认识辨认物体的方法。

    用眼睛看:可以识别物体的大小 形态 颜色和方位。

    用鼻子闻:可以识别物体的气味。

    用舌尝:可以识别物体的味道,如甜 酸 苦 辣 咸 并能区别味道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以及味道的浓度。

    用手摸:可以识别物体的冷热,大小,形状,光滑与粗糙。

    教师小结:眼睛 耳朵 鼻子 舌头 都是人的感觉器官。人的感官能帮助人们分辨不同特征。在用感官认识物体时,眼按照一定顺序进行。

    3 室外分辨周围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师与各小组同学开开心心进行室外观察 记录 区分植物不同与相同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注意安全,并及时给予指导,提醒学生做好记录。

    记录表

    不同地方

    向日葵

    柳树

    松树

    叶子大小

    叶子形状

    叶子气味

    扩展活动

    通过课件示展图片;用听诊器 显微镜观察细胞 用望眼镜观察星空。

    5 给文具分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一定的标准给文具分类。

    2、了解分类在生活中的应。

    3、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选择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

    学会确定分类的标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我们对学校周围的文具店进行了调查,同学们收集了好多的相关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你们的调查情况。

    2、通过课前的调查,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具体说一说?

    (比如说所有铅笔放在一起,不同花色的文具盒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笔袋和文具盒靠得很近。等)

    二、给文具分类

    1、自由分类

    师:下面请各小组对带来的文具进行分类,看看能用几种方法,哪个小组分类的方法****。

    (学生动手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2、汇报交流

    (按新旧来分类。按笔芯的颜色分类,如红芯的一类,蓝芯的一类,黑芯的一类。按笔油剩的多少来分类。按笔的质量来分类。按一次性的和非一次性的来分类。按塑料的和金属的来分类。)

    3、方法梳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种的分法,数没数具体有多少种?
    师:分出的结果一样吗?

    师:每一种分法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

    (因为不是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分的。)

    师:那你认为分类时首先应该做什么?

    (首先要知道自己想根据什么来分类)

    (板书:确定标准)

    4.总结提升

    师:刚才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给文具进行了分类,谁能说一说分类有什么好处?

    (容易找到,节省时间。如果买东西的人多,商店老板可以很快找到顾客要买的东西,提高效率,能挣更多的钱。美观好看。分类也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科学与生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分类?

    (如:垃圾分类,有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之分,有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之分,有固体垃圾、气体垃圾和液体垃圾之分)

    四、拓展活动

    师:生活中的分类简直太多了。假如生活中没有分类,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6 哪杯水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意识到人们在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科技知识和发明创造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

    3、认识各种问堆积;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做简单记录。

    二、教学准备:温度计、杯子、筷子、扇子、秒表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难点: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

    (二)学习新课:

    1、感官判断水温的高低。教师出示两杯水,提出问题:“哪杯水更热?”

    学生根基自己已有经验,运用感官来进行判断。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到底哪杯水更热呢?”

    学生阅读资料卡,或观看投影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温度以及温度计的相关知识。

    1)温度的认识。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来表示。

    2)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2、测量水的温度。在初步学会测量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刚才的测量结果。教师适时地通过温度计投影,结合释放使学生认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熟练掌握温度的读、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进行一些读写训练。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个空杯子,提出问题:“利用它们,你能测量出几个不同的温度?”

    学生经过讨论,实验。

    3、哪杯水更热?在学习了正确的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之后,学生再一次进行测量活动,这次测量还是刚上课时用感官判断的两杯水,教师要及时提示学生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并提醒学生做好测量记录。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判断出哪杯水更热。

    4、比较哪杯水温度更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水的温度降得快?”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并采用各种方式降低水的温度。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学生汇报交流。在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提问:“怎么知道哪杯水温度更低呢?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使用温度计测量后再进行比较。学生自己控制时间,然后学生开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进行指导。测量结束时组织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测量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

    5、自由活动: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你会使用温度计吗?你想测量哪些物体的温度?”

    给学生一个充足的自由空间,由学生自由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以使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温度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认识,为今后正确使用温度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打好基础。活动结束,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或让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索活动进行评价。在教科书中规定的表格中标出表示自己探究水平的级别,进行评星活动。如果认为自己本课测量活动认真、正确,可以标三星;如果认为自己本课测量记录及时、准确,也可以标三星;如果认为收获丰富的话同样可以标三星。

    6、拓展活动:教师可以先激发学生在课外探究热水温度变化的欲望。教师提出:“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让学生根据经验发表意见。

    学生任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给予否定或肯定,只是对学生的预测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想出:应对一杯热水进行实际测量。在学生实际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究的发现、体会。

    七、板书设计:

    7、哪杯水更热温度温度计摄氏度℃

    7 水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温的变化,并作简单的记录;会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

    2、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3、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材料 烧杯、温度计、热水、计时器等。

    重点难点 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常温下热水降温的规律。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各组猜测烧杯里的热水(80°C)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也可明示于学生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水温的变化,请学生先作出猜想。

    探究活动

    猜想与设计。

    热水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交流猜想的依据。

    设计方案,证明自己或同学的猜想。小组交流确定方案。

    持续测量一杯水的降温过程,收集数据,验证猜想。

    指导学生用数据填充统计图。

    实验与猜想辩证。获得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

    热水变化的规律: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慢下来,越接近室温时,温度降得越慢。

    拓展材料 课后拓展 (选题)

    想办法使物体的温度降得快些。

    调查生产或生活中加快降温的事例。

    8 哪杯水多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猜想和假设,及时反思,会用多种方法辨别哪杯水多;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或其他量具测量液体,初步学会估测,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2、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如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感官更有效,更准确。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烧杯、锥形瓶、量筒、量杯等。

    2、学生准备:纸杯、茶杯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老师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昨天,我在一家超市想买一瓶矿泉水,商店的服务人员向我推荐了两种品牌的矿泉水,一种是崂山牌矿泉水,一种是雀巢牌矿泉水,价格都是1.5元。我该买哪一种呢?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下。老师边说边把两种矿泉水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研究。

    1:我认为应该买崂山牌的,因为崂山牌的矿泉水是没有受到污染。

    2:我也认为应该买崂山牌的。我去过崂山,崂山上的水是很清的。

    3:我不知道雀巢矿泉水的水质怎么样,如果和崂山矿泉水的水质一样,买哪一种品牌的都可以。

    4:如果两者水质一样,我建议老师买水量比较多的一种。

    师:谁来猜一猜哪瓶水多呢?

    生:我想雀巢牌矿泉水多。

    生:我们小组认为崂山牌矿泉水多。

    师:还有哪些可能性?

    生:也有可能两瓶水一样多。

    师:想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生:掂一掂。

    生:看看商标上的数字。

    生:也可以通过观察瓶子的形状,确定哪瓶水多。

    ……

    2、教学新课

    1)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难题,同学们再来看,这里有四杯水,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老师把水染成了红色,分别是1号,2号,3号和4号,1号是水杯,2号是锥形瓶,3号和4号是型号不同的烧杯。同学们猜一猜哪个瓶子里的水****?

    生:4号多。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4号瓶的水****,我们把它放在旁边。

    师:现在还剩下3个瓶子,再来猜一猜哪杯子水****?哪杯子水最少? (学生踊跃举手)

    生:3号****,2号最少。

    生:3号****,1号最少。

    生:1号****,2号最少。

    生:1号****,3号最少。

    师:你为什么这样猜想?

    生:我发现1号水杯水面比较高,3号烧杯水面低。

    师:还有哪些可能性?

    生:2号****,1号最少。

    生:2号****,3号最少。

    生:也有可能一样多。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太一样,下面统计一下,看看同意每一种观点的同学各有多少,注意每位同学只能举一次手。

    师:同意1号****的同学请举手。板书:6名。

    同意2号****的同学请举手。板书:13名。

    同意3号****的同学请举手。板书:11名。

    同意一样多的同学请举手。板书:0名。

    有其他想法的同学请举手。板书:0名。

    师:根据统计的结果,同意2号杯子水****。

    2)验证猜想

    师:现在能不能就判定2号杯子的水****。

    生:不能。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要验证一下。

    师:看来,不能根据人数的多少来判断,你们想用什么办法,证 明你们的观点呢?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想出办法来了吗?你想的办法可行吗,需要亲自动

    手试一试。不过在研究过程中,你也许会发现新的方法,也要试一试。

    注意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要洒出水来。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每个组

    准备了和老师的杯子同样的三个盛有水的杯子。下面小组选择你们喜

    欢的方法来研究,除了同学们桌子上的器材外,这里还有部分器材,

    如果需要,可以自由选择,注意要轻拿轻放。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发现1号杯子里的水****,3号最少。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实验结果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把三个杯子倒进同一个杯子,用尺子量。

    师:为什么要倒入同一个杯子。

    生:这样标准统一。

    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倒入同样大的三个杯子来测量。

    生:用小杯子来量。

    生:我们用天平比较出了水的多少。

    生:我们是用(学生指着量筒)那个仪器来测定的。

    师:你说的哪个仪器就是量筒。

    还有其他异想天开的方法吗?

    学生沉默

    师:其实老师给同学们还准备了底部有小孔的杯子,可以通过水

    流出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哪杯子水多,同学们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

    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老师这个办法真奇妙,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生:这种方法确实好!不过还需要手表计时。

    生:不用手表记时也可以,不过要用两个底部有小孔的杯子。

    生:小孔的大小还要一样!

    师:经过同学们这样一补充,这个方法就更科学了。

    3)反思猜想

    师:通过刚才猜测,对照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学科学不能只猜,还要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

    师:有的同学猜错了,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只从杯子中水的高度来猜,所以猜错了。

    生:我只注重了杯子的粗细。

    生:我们看问题不全面。

    ……

    师: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去猜呢?

    生:要有根据地去猜。

    ……

    4)认识量筒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种实验方法判断水的多少。你认为

    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最科学、最简便、最准确呢?为什么?

    生:用量筒。

    师:刚才有几个组是用量筒来比较的水的多少,谁来说一说你们

    是怎样使用量筒的?

    生:把水到进去测量,观察水面的高度。

    师:你们发现量筒上有什么?

    生:刻度、ML

    师:量筒是测定液体体积常用工具,液体体积用毫升作单位,每 一小格是1毫升,用字母“ML”表示,测量液体的体积的仪器还有量杯、带有刻度的烧杯、锥形瓶等(教师出示这三种仪器)。

    5)探究量筒的使用方法

    师:现在各组都用量筒来测一下1号杯中有多少毫升水。

    (学生尝试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结果。

    生:50毫升。

    生:47毫升。

    生:52毫升。

    ……

    师:老师给同学们倒入的是同样多的水,为什么会读出不同的结

    果呢?

    生:可能洒了些。

    生:可能使用量筒的方法不正确。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到底怎样观察才正确呢?

    教师指三名学生同时上台演示使用的方法,其他同学讨论其观察的科学性,纠正台上同学的错误。

    生:向量筒倒水时,不能把水洒在桌面上。

    生:量筒要放在光滑的桌面上。

    生:不能让量筒倾斜。

    生:观察时不能用手拿着量筒。

    生:使用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部相平,使用量筒也要采用这样的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法。

    教师(出示课件)进行小结。

    9  有趣的不倒翁

    教学目标

    1、能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初步体验解暗箱探究活动的过程;能够运用打开不倒翁的方法研究不倒翁的秘密;能够初步体验到解暗箱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学会制作不倒翁,培养动手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由有些物品不容易倒这些现象,意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有十分密切关系。

    3、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知道在从外观上无法找到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解暗箱的探究方法解决。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具:各种不倒翁、相关课件、图片等。

    学具:剪刀、彩纸、蛋壳、橡皮泥等。

    (二)具体教学过程

    导入;谜语(不倒翁)见课件。

    师:(出示不倒翁)认识这是什么吗?玩过没有?

    生:认识,玩过!(学生兴奋起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有趣的不倒翁。(板书课题)

    [本课开始,老师展示可爱的不倒翁,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在上课伊始便进入角色。]

    活动一:我们玩一玩不倒翁

    师:平时你都怎么玩不倒翁呢?

    (学生简单说明)

    师:我看到同学们带了各种各样的不倒翁,想玩吗?

    生:想!(生激动)

    师:好!我们今天就先来玩玩不倒翁。可以交换着玩,我们比比看哪个小组能发现更多问题,开始吧!

    (学生开始活动)

    师:同学们合作的真不错,哪个小组能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如:我怎么推它,不倒翁都不倒,为什么它不倒呢?我把它倒过来放,结果它一会就正过来了!我们的不倒翁虽然模样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大肚子。)

    活动二: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师:同学们在游戏中也发现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科学家们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开始研究的。

    提出猜想和假设

    师:那为什么不倒翁总是不倒呢?(演示)

    (学生根据研究情况猜测。如:我想可能与不倒翁的大肚子有关吧。它都有个小头大肚子。)

    师:哦,举起你们的不倒翁,咱们一起来看看不倒翁的样子,都有什么相同吗?

    (学生对比着观察不倒翁的外观,认为它的底面都是半球形的。)

    师:底面是半球形的就一定不会倒吗?我的杯子盖也是半球形的。(出示)

    (学生思考)

    探究不倒翁的内部结构

    师:看来,不倒翁不倒还有其它的原因,但从外观上我们看不出来,怎么办?

    生:把它拆开来看看!(生争着说)

    师:想像孙悟空一样,钻进它的大肚子看看有什么秘密?

    生:(笑)对!

    师:这也是研究问题的一个办法!你们比老师还有想像力,我想,你们这种想像力肯定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

    师:好,孙悟空们,快开始咱们的研究吧!

    (学生进行试验研究)

    师:怎么样?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板书。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像个小小的科学家,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现了这么多秘密!有了仔细观察的本领,你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活动三: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科学道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学生进行文字及图片的交流、说明。如:电话、电灯等。)

    师:它们与不倒翁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根据理解总结)

    师: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会有更多的发现。

    自由活动:制作不倒翁

    师:不倒翁好玩吗?

    生:(高兴)好玩!

    师: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喜欢的不倒翁?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思考补充)1、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2、注意不倒翁的重心 3、上轻下重

    师:你们的补充很及时,这证明了你们的思考很深入。好,快开始吧!

    (学生活动)

    师:大家今天像科学家那样动手动脑,而且合作的很愉快。不仅知道了不倒翁的秘密,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喜欢的不倒翁。

    课堂评价: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给自己打几颗星呢?这节课哪位小伙伴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说明,交流评价。)

    小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发现。

    拓展活动:设计制作会翻跟头的熊猫。

    课下,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还可以设计制作一个会翻跟头的熊猫。

    课件提示制作方法:制作一个圆柱形园桶,上下两面都是半球形,里面放一个钢珠或玻璃球(钢珠或玻璃球可以在里面自由滚动),然后把熊猫的身体组装好。

    10 认识水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学准备:

    1、在讲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装着一杯醋、自来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

    2、各组一杯海水、自来水、矿泉水、鱼塘水、筷子。

    教学过程:

    一、找

    1、教师指着讲台桌上的7杯液体(焦急状地):糟了,刚才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忘了给不同的杯子做上记号,现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帮老师把当中的一杯水找出来吧!(学生一听是要帮老师找,都非常的乐意,积极性很大。)

    2、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各小组讨论分辨的办法。

    3、学生分组讨论分辨方法。

    4、小组代表上台辨别哪一杯是水。师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想?

    5、肯定、鼓励学生能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辨别出了这一杯自来水。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的研究、学习活动非常有用。

    二、观察

    1、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别水?

    2、那么只有正确认识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来。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

    3、借助桌子上的这些材料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点呢?

    4、在不明白某种物质是否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能不能随便就去尝呢?

    5、学生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三、描述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3、你们能否对水的特点归纳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水这样搅起来有泡泡,还有旋涡,又没有固定形状的?

    5、学生举例。

    6、你们知道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7、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海水、鱼塘里的水、矿泉水、想了解它们吗?

    8、老师会分给各组一份这样的一些水,希望每组都能像刚才那样仔细地去观察这三种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尝它们的味道?

    9、各组派一名学生领材料。并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新发现。

    11、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三种水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它们和自来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吗?

    四、总结拓展,畅谈感想。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吗?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11 有趣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具:水槽、乒乓球、石头、测力计、沉浮盒。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橡皮泥、饮料瓶、水槽、气球、测力计、钩码等。
    多媒体课件:湖泊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故事:在森林里,一只饥饿的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走投无路的小兔子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看见河里的小兔子,便大声喊道:“别以为抱着个东西就能游过去!”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

    引入《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再现浮沉现象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以猜想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

    2、探究浮沉现象

    在本环节教学中,师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会怎样。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结果,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木块、乒乓球、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鸡蛋这些物体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为它们轻。可能因为是空心的吧?木块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做实验、交流感受。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水中有一种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板书: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呢?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几种实验材料,测力计、皮筋、尺子、铅块。

    介绍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大家看测力计是测量力的仪器。拿起测力计的顶部使它垂直向下,大家看刻度盘上的刻度是由上到下依次增大的,零刻度在最顶端,在刻度盘外有个指针,测量前要检查指针是否调到零刻度,调整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你们的试验方案,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交流实验方案。(在水中,不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

    小结:不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板书:)

    三、总结拓展

    ⑴教师引导谈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课件)。生活中都那些地方利用了水的浮力?

    (救生圈、船、游泳、还有浮子、淘米等。)

    教师总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我们下课后继续研究。

    12 改变浮和沉

    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2、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橡皮泥7只、鸡蛋11只、食盐6包、塑料小瓶7只、塑料泡沫6只、大螺丝7、土豆7只、潜水艇模型6只、大烧杯12只等

    (一)导入新课

    游戏:猜手里有什么?

    把粉笔、橡皮泥、塑料瓶、鸡蛋依次放入水中,猜会怎样?

    (二)主题探究

    1、猜鸡蛋是浮是沉,有的浮有的沉。

    让学生猜测其原因。

    2、鸡蛋可以改变在水中的浮和沉,其他物体也能吗?

    1)学生小组讨论改变方法。

    2)学生交流。

    3、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

    4、教师巡回指导并把成功的代表性作品带到讲台。

    5、学生交流汇报。

    6、分析它们是靠什么改变了浮和沉?

    总结出:物体重量、液体、形状、借助于漂浮物。教师板书。

    (三)自由活动

    1、玩小潜水艇。

    2、教师讲述潜水艇历史。

    (四)课后拓展探究

    煮水饺,为什么开始时水饺沉在水下,熟后都浮上来。

    13 水面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水的表面张力的特征,认识到水的表面有张力;理解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用的现象与应用。

    教学准备:

    小铁环、滴管、硬币、水槽、玻璃杯、荷叶、塑料瓶盖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教师出示小铁圈,请学生平着放入水中,再慢慢提出来,观察小铁环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和手上有什么的感觉。

    2、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小铁环上会有一层水膜。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提出问题

    3、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

    二、探究水的表面张力

    (一)、观察水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1、提出问题:大家认为水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讨论汇报)

    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试管内的水面及装满水的水杯的水面,是不是与学生的回答一致。

    3、再请学生用滴管往荷叶滴水,看看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试管里的水面是凹下去的,杯子里的水面是突出来的,荷叶上的露珠表面是圆的。

    (二)、大胆猜想,实验探究

    1、请学生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大头针,并猜测放多少曲别针水会溢出来?

    2、生猜测:3根、5根、10根……(将预测板书到黑板上)

    3、请学生讨论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讨论汇报)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结束,汇报结果,学生的猜测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

    6、提出问题:通过以上活动说明水面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7、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结论。

    (三)、自由活动:进一步感受水的表面张力

    1)往硬币上滴水

    1、(出示硬币)提出问题:这枚硬币上可以装水吗?怎么装?能装多少呢?2、生:还能装水,用滴灌往硬币上滴水。能装10滴、20滴……

    3、请学生讨论实验应该注意什么?讨论后汇报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结束,汇报结果(学生的猜测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提出问题:在水还没有从硬币上溢出来之前水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6、学生汇报:水的表面是鼓起来的

    7、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证明了水的表面有张力。

    2)怎样让一枚硬币浮在水上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向硬币上加水,现在大家能不能想办法将这枚硬币放在上面上呢?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请做成功的学生到前面展示操作过程。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突出的实验方法进行表扬及鼓励。

    (四)、应用拓展

    1)让学生在上一实验的基础上,再想办法让瓶盖停留在水的中央。

    2)如有做成功的请到前面展示操作过程,没有就请教师进行演示。(向水杯中不断加水,直到水面鼓起来,瓶盖会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停留在水面的中央。)

    3)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查阅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与资料。

    14、水往高处走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设计方案

    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
    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 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
    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下面通过实验来观察液体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

    二、毛细现象

    板书:毛细现象

    实验2: 将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并讨论:管内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水面越高。

    实验还表明把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在汞中,管内汞面比容器里的汞面低,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汞面越低。

    像这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具有大量毛细管的物体,只要液体与该物体浸润,就能把液体吸入物体中。

    教师讲解同时展示图片,毛巾吸水、砖块吸水、灯芯吸油,都是这个原因。土壤中有许多毛细管,容易将地下水吸上来,有时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就将地表面的土锄松,以破坏过多的毛细管。毛细现象在生理中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植物与动物的大部分组织,都是以各种各样的细微管道连通起来的。

    15 天气与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3、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天气。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有关天气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今天的天气情况怎样,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凭借自己以往描述天气的方法任意进行描述。学生描述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对“今天的天气”进行简单概括,然后引用问题:你喜欢这样的天气吗?为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好能得到两种意见:喜欢与不喜欢。

    二、深入探究:

    1、欣赏不同天气下拍摄的美丽照片。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美丽天气的录像片断,让学生说一说在这种天气情况下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各种天气的图片向大家进行展示。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可以带着你搜集的相关图片到黑板前面来讲一讲。学生到讲台前边展示图片边向大家讲解,给学生一定的展示自己的时间,尽量多让同学上台展示、讲解。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多,讲解的也非常精彩。老师还有一些录像片断,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下。教师播放录像片断:阴雨蒙蒙、大雪纷纷、瓢泼大雨、阳光明媚等。引导学生再次表达:在这样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汇报,通过交流各种感受,让学生欣赏天气、赞美天气,意识到人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最后,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2、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师:天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大自然。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也体会到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认为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讨论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尽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汇报,从正、反两个方面有根有据地阐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播放录像,内容是在不同天气中人们所从事不同活动的情景:晴天,农民忙收割,学生开运动会;雨天,农民抢收庄稼,行人走路困难,搬动工人忙着搬运物资;雾天,慢慢行驶的汽车、不幸发生的车祸;暴风雨中坍塌的房屋、被冲毁的桥梁等景。

    师生共同小结:看来,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板书:密切相关)师:今天的天气预报报告,明、后两天我们这个地区要下雨,听到这个消息,你怎么想?学生自由谈想法。教师继续引导:你觉得哪些人应提前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体会天气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学生交流,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依据。

    三、自由活动:

    1、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式,自由活动。师:通过以上学习,你想做些什么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心愿。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活动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待学生活动一会儿,教师提出: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天气变化的民间谚语,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好吗?学生交流。师:寒冷的冬天快到了,人们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你也可以画一幅关于天气情况的图画与大家交流。学生上台展示。

    2、课堂评价。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很好。你们对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准备和描述感到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请你们自己先做一个恰当的自评。学生评价。学生汇报自评情况,并开展互评活动。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下你准备做些什么活动?学生谈打算。

    请同学们利用闲暇时间到大自然中亲身感受一下,体验、欣赏天气的变化,既可以用描写、绘画的方法记录。(目的是引导学生持续进行天气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探究科学的精神。)

    16 今天的天气

    教学目标:

    1.会观察、测量、记录天气数据的方法,会用简单工具观测天气的情况,能利用表格等形式记录观测结果。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会运用天气术语描述一天的天气情况。

    3.体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到天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天天气情况的研究,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教学准备:

    生:搜集、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

    师:风级歌的课件或图片、天气预报的录像、天气符号的图片或课件、电风扇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课前,同学们有没有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师:同学们观察、记录的真不错。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师:观察天气,还应观测哪些内容?老师将天气的其他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如降水、云量、空气湿度等)。

    2.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与途径。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天气情况呢?小组内同学可以先讨论讨论,也可以进行实践体验,看看能找到多少种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师:同学们知道的方法还真不少。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录像,想想获得天气情况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录像内容中至少有如下方法: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看云识天气,根据月相识天气,根据谚语判断天气,目测风向、风力,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看完录像,教师提问: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师:要想了解天气情况,我们既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也可以用目测的方法来测量,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得知。我们已经知道通过目测获得天气情况。关于目测人们还总结出了许多经验,你知道有哪一些呢?

    学生汇报。

    师:我们先来看看《风级歌》。利用课件或图片出示风级歌,供学生学习。

    2)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风级歌》。

    模拟实验:目测风级。

    实验方法:教师利用电风扇和纸屑、盆栽木本植物等物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目测风级,并体验不同风级的风。

    实验完毕,教师谈话:其实,目测还可以得知很多天气情况,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观察中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大家课后可以想办法了解并亲自试一试。

    师:观测完毕,还要实事求是地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才能够进行分析,估测、记录时,用文字是比较麻烦的,你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学生汇报。

    师:你知道哪些表示天气的符号?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将知道的符号板书的黑板上。师:还有一些天气情况,你准备利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自行设计天气符号。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请看一组天气预报中使用的天气符号。课件出示,也可以用录像、图片等方式出示。

    三、总结全课

    师:根据以上的分析与研究,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情况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对汇报的结果再汇总,得出结论。应让学生自行总结出天气情况,可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进行描述。

    本课活动评价: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在这节课中,你表现最好的是哪些方面?

    四、拓展活动:

    师:希望同学们课后按照描述天气情况的内容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看谁记录的认真、仔细。

    17 我的雨量器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活动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改良设计出自己的雨量器。

    2、理解降雨量的概念,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3、意识到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一种良好的科学习惯。

    教学准备:

    雨量器、计划表格、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四种天气符号——小雨、中雨、大雨、暴雨让学生进行辨认,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详细描述每种天气情况下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对雨量分级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课件出示符号及天气情景)

    二、讨论探究

    (一)认识降雨量。

    课件创设情景:雨后,一个小朋友想:“雨下得真大呀!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下了多少雨呢?”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想准确的知道下了多少雨必须把所有的雨水收集起来量一量,这种想法虽然是正确的,但一定会因为难以操作而被其他学生否决。

    师:其实我们想知道“下了多少雨”其实就是想知道“降雨量”是多少,什么叫“:降雨量”呢?“在一定时间内,从云中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液态水,在无渗透、无蒸发、无流失的情况下聚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该地区该时段的降水量。”

    课件继续:小男孩突然发现了屋檐下的一坛子雨水,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坛子里的水深,就知道降雨量了。

    让学生说说对他这种做法的意见:1、坛子里的水有一部分来自屋檐上流下来的雨水,会量不准的。2、坛子上下细,中间粗,用这样的容器量雨不合适。3坛子没放平,一边高一边低也会量不准。

    师:对于发现的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寻找解决方法:1、选择一种上下一样粗的容器来接雨。2、把容器放到开阔不受碍物影响的地方。3、放得时候使它保持水平。

    师:大家觉得他用尺子来量降雨量是不是选对了工具?

    生发表见解:不对,应该用量筒量水的体积。对了,量深度应当用长度单位,所以应当用尺子。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适呢?

    生发表见解:用毫米,因为这样得出来的数才最准。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大啊,竟然从小男孩的研究方法中发现并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虽然他错误很多,但同学们应该感谢他,正是他的多思好问我们才有了这样一次深入研究学习的机会,其实很多科学发明都是从一个“为什么,怎么办”开始的,大家要学习他这种多提问多思考的好习惯哪!

    (二)降雨量的分类

    前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情景,这些其实是人们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划分的降雨等级。其实除了这些等级之外,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两个等级。国家所气象部分为了更明确的分清不同的降雨等级,特制定了“降雨量标准”,作为分辨降雨等级的依据。课件出示:

    降雨量标准(单位:毫米)

    种类

    24小时内降雨量 12小时内降雨量

    小雨 小于10.0 小于5.0

    中雨 10.024.9           5.014.9

    大雨 25.049.9           15.029.9

    暴雨 50.099.9            30.069.9

    大暴雨 100.0-249.0          70.0139.9

    特大暴雨 250.0以上 140.0以上

    (三)认识雨量器

    其实早在公元1247年,南宋当时州郡均规定用“天池盆”来测降雨量,现在我们把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雨量的仪器称为“雨量器”。“天池盆”是世界最早的雨量器,我国也是发明和使用雨量器最早的国家。我们来认识一下现在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中的雨量器吧。

    把雨量器器拆开放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1、最上一节是个筒形漏斗。

    2、下节是和上节一样粗的铁筒。

    3、最下面是铁架。

    师:你觉得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

    1、漏斗可以防止雨水溅出来。

    2、下节铁筒用来盛雨水。

    3、铁架可以使铁筒保持稳固水平。

    师:有了这些我们可以测降雨量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我可以用尺子在筒里量出水深。”“这样做太麻烦,我们需要更方便使用的量具。”

    师:想一想这种量具应当是什么样的?

    生:和量筒一样粗的;有刻度的;刻度是以毫米单位的;透明的等等。

    师:大家说得有理有据,看来同学们对雨量器已经很了解了,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雨量器?

    (四)设计雨量器

    师:课本上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制作雨量器的方法,你们观察一下,说一说制作一个他这样的雨量器都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你觉得他做的雨量器有缺点吗?

    生:可乐瓶的底部不是像瓶身一样的圆柱形。

    师:那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生:先在瓶内装水,使水位到达瓶身部位,然后把尺子的“0”刻度对齐水面。

    师:你们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生:使用平底的玻璃杯做筒;把可乐的瓶底用蜡填满,就不必每次都提前加水了等等。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奇妙,想不想把自己的奇妙想法变成现实呢?那么就好好来计划一下吧!

    雨量器制作计划

    我要用的材料和工具:

    我设想的制作步骤:

    三、交流汇报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

    这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这节课我解决了哪些问题?

    我对雨量器进行了哪些改进设计?

    我还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师:大家课后可以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下研究。下节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带好材米和工具,我们一同做一个自己的雨量器。

    18 我的风向仪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创造性的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2、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创造能力。

    3、使用自己的风向仪观测风向。

    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制作风向仪。

    课前准备:

    细木条两根,卡纸一张,剪刀,小木块,钉子一枚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进行了天气的观测和记录,但有的同学的观测纪录不够准确。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一些仪器的帮助,那我们的结果就会精确许多。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种气象仪器——风向仪。

    2、出示风向仪,说一说:风向仪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发言。

    3、说一说,风向仪式怎样测风向的?

    学生自由发言

    4、讨论:如果让我们来制造一个风向仪,我们要怎样来做?

    分组讨论

    5、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交流

    6、教师简单评价后,指导学生制作风向仪。

    学生自由制作,同位可以协作。

    7、风向仪做好了,我们把它拿到操场上去测一测风向吧。

    学生各自到操场测风向。

    8、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仪怎样?有怎样的优缺点?

    学生先分组交流,再推荐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发言。

    9、教师作简单的指导性总结。

    填写好评价卡。

    教学反思:

    19 一周的天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周天气情况有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善于与人合作的积极情感,知道搞科学必须尊重事实。

    3、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情况是非常艰苦的,但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活动准备:

    观察天气情况的记录表。各种统计表格的投影片或课件,天气预报的录像。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谈话:关于天气情况大家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记录了。你们记录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学生汇报,并展示记录表.给予学生充足的汇报时间。

    讲述:像我们这样的记录,如果拿给别人看,别人会有什么感觉?

    把我们的记录整理整理,画成表格或其他形式,将这个月的情况记录整理在一张纸上,别人看起来就方便多了.

    (针对学生的记录,让学生自己发现记录表的杂乱,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提出整理资料的问题,便于学生在下面的活动中主动探索,有目的的进行活动。)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讨论整理方案。

    1、讨论整理资料的方法。

    提出问题:该如何整理我们的记录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的方法,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对资料整理方法进行提示、指导,如可以将气温、风力、风向、降水、云量等进行分类,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进行整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创新性地解决处理问题。)

    谈话: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们制定了什么样的方案?如何利用你们的方案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学生交流。尽量让学生将他们所讨论的方案都讲出来,要引导学生重点讲清楚本组方案的使用方法及优点.便于学生比较、选择和使用。

    小结:同学们的整理方案很丰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借鉴。我们在整理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们整理风向时,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子),整理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出示例子),整理降雨量、云量、风力等可以采取图表式(出示例子),等等。

    (教师边讲边出示准备好的各种图表,以加深或规范学生的方案),

    例一:风向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风向 日期

    西风

    西北风

    南风

    ……

    例二: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整理。例三:降雨量可采取图表式整理。

    教师提示,在制作图表时,一定要在表的上面或下方注明整理的时间和整理人,便于以后查找和使用。

    2、学生整理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整理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教师恰当进行评价。

    3、学生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教师参与学生的分析。

    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后所获得的结论,尽量让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交流,尽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教师将学生整理的天气情况表有针对性的展示于黑板上。

    (通过让学生自己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使学生获得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一周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总结一周的天气情况。

    小结:大家对一周的天气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讲解。你们发现一周的天气情况在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讨论、思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提问:谁愿意象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那样,把上一周的天气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总结汇报?

    学生结合自制图表到讲台前进行交流。

    小结:我们再看看本周天气预报是怎样的?

    播放一周的天气情况录像。

    (模仿气象员进行天气预报,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恰当描述综合现象的能力。待学生描述之后再播放录像,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进行自我评价。)

    提问:我们将一周的天气情况做这样的整理有什么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

    讲述:同学们说的对.整理前一段时间的天气资料,既帮助我们记录、分析本阶段的天气情况,又可以根据这些资料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帮助人们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所以,整理天气资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自由活动:

    谈话:根据我们对天气的研究,我们能不能象科学家那样预测天气呢?(学生回答)要预测天气情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把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同一时期的天气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才能作出初步的猜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同学们就先来预测一下:下一周的天气情况会是怎样的?我校要在11月份举行冬季越野赛,希望同学们能预测出11月份的天气情况,通知学校做好准备。

    学生预测,教师让学生自主发言,尽量不否定学生的预测。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活动评价,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评价主题:

    1、认为哪个小组的整理资料的方法合理?为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吗?不满意的有那些方面?

    3、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四)拓展活动:

    讲述:今天,我们只是将一周的天气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实际上同学们已经坚持观察记录了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希望同学们继续坚持,同时每个周或每个月做一次表格形式的统计,相信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20 空气在哪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体会探究空气无处不在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并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能正确地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导、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学知识:通过寻找空气,并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粉笔、砖块、风车、试剂瓶、塑料瓶、塑料袋、脸盆、气球、水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我们大家离不了。

    2、配乐朗诵。(录音):"如果没有你,风车怎能轻盈地转动,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让学生猜猜诗中的你是谁?

    3、讨论:虽然到处都有你,却为何找不到你的足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随机揭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4、谈话:虽然到处都有空气,可我们却看不到它。要想认识空气,首先要做什么事?(寻找空气)

    二、 学习新课:

    1、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猜一猜。(板书:空气在哪里)

    ()桌上的材料中哪一些存在着空气?

    ()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存在?

    ()大自然中呢?

    (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师随机板书,猜一猜:粉笔、瓶中、教室里、砖块……)

    3、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4、讨论并汇报: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5、谈话: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存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风车的转动也能感受到周围空气的存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分成看到、摸到、听到、感受到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汇报。并板书范例如下有助于学生学会记录:

    粉笔      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     粉笔中有空气)

    7、实验: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时注意与预测的现象比较是否相符合,以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特别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边汇报边演示,以便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10、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了空气无处不在。(板书:空气无处不在)

    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 课外延伸:

    1、"风车有了空气就能轻盈地转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瓶口直立放入水中没有气泡冒出"你认为这是为什么?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3、诗中的"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你又如何去探究这里面的奥秘呢

    21 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知识。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精神和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1)蜡烛、火柴、水槽、玻璃杯、玻璃片、水(红水)、彩笔等等。

    2)空气成分的投影片、图片。

    1.演示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蜡烛、玻璃杯、红色的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情景激趣

    1)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空气是什么样?"

    2)活动:看着空气,提出新的问题"它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成的"(教师记下同学提出的问题)

    (二) 学习新课

    1、看问题:关于空气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有“空气是否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它是由几种气体组成的”等等。

    2、全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成的)

    实验二

    1)提出问题:学生在实验一的分析中又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猜想。“杯中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等。

    2)观察实验:学生将玻璃杯托出水面,放好,点燃火柴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记录现象:将发生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中。

    4)讨论:这个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2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一、教学目标

    1.考察当地空气污染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向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学生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净化空气、保护空气的建议。

    3.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的方法,知道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二、活动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方法一

    提问

    1.空气是有哪些气体组成的?氧气占多少?氮气占多少?其他气体占多少?

    2.空气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 探究活动

    1.复习回顾空气成分的组成,结合实际让学生说说生命与生命的关系.

    2.提出假设,让学生猜想:假如空气中混入了很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3.我们知道清洁的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因此,每个人都有保护空气不受污染的责任,每个人都要关心周围的空气是否受了污染,为此,我们应该对咱们这个地区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进行实地考察

    4.学生调查我们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

    1)交代调查要求、注意事项

    2)让学生准备好笔、记录表,到室外调查,并做好记录

    3)调查时还结合当地情况,调查当地附近有无工厂排出废气,排放时间长,一天排放多少次;农田里、花园里使用了哪些杀虫剂。喷洒面积是多少,时间有多长;居室内,有哪些家用电器,每天工作时间多长,会造成什么污染。

    5.第二课时交流回报调查情况。教师可适时展示课件,以引起学生共鸣,加深学生的认识。

    6.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空气污染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三)自由活动

    1.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空气污染危害很大,必须设法防治。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2.向学生进行保护空气的教育

    (四)拓展活动

    课后调查人类的那些活动影响了空气的质量,并做好记录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320.313毫秒